重生朱标,打造巅峰大明! 第397章 科举,公平之梯(2/2)
科举制的官员,虽然无法威胁皇权。但久而久之,这些人形成一张巨大的关系网,皇权也拿他们无可奈何。
明朝末年,士绅大量侵占土地,不缴税收。最终,鞑子一来,大明朝廷无饷御敌,再次亡了天下。
如此巨大的弊端,岂可不防?
朱元璋道:“还有其三吗?”
“其三,朝廷需要谨防公平科举中,隐含的不公平的问题,。”
“什么意思?”
“有些地方,地方富庶,士子众多,学问高深。有些地方,土地贫瘠,士子甚少,学问浅薄。长此以往,那岂不是地方越富,当官的越多?地方越穷,当官的越少?咱先不出富裕地方出来的官员,会不会偏榜老家的问题。那穷地方的人,能服气吗?”
“这倒的确是个问题。”朱元璋道:“比如你征纳哈出,平高丽吧,主要是北方百姓出力。北方的士子们,也大受影响。总不能,北方人出了力,还要让他们在科举上吃亏吧?”
还有更严重的呢!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明南北的经济差距,其实是逐渐拉大的,士子的学问水平也大受这经济水平的影响。
终于,在历史记载中的洪武三十年,爆发了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南北榜”案。中进士的人都是南方士子,北方士子无一上榜。
这当然引起了北方士子的强烈不满。
偏偏一查考卷,考试并无舞弊之处。
这可怎么办?
如果录取的进士,全是南方人。那这个大明朝廷,到底是大明朝廷,还是南明朝廷?
最终,朱元璋快刀斩乱麻,就按照“蓝玉余党”的罪名,斩了这场考试的几次主考官。
然后,再比试一场,录取的全是北方考生。
从那以后,大明的“南北榜”成为定制。
朱标既然熟知这段历史,当然不能让历史重演,事先提出了这个问题。
响鼓不用重锤,朱元璋瞬间秒懂。
他微微点头,道:“想不到,咱一说清理朝堂,标儿你就说了这么多,直击科举的弊端所在。怎么样?标儿?你有没有,解决这些弊端的法子?”
转码声明:以上内容基于搜索引擎转码技术对网站内容进行转码阅读,仅作介绍宣传,请您支持正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