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河山风月 286、南唐惶恐(2/4)
到了其子继位,依旧执行吴越王治理国民,奉中原为主的国策。
吴越王和南唐、后蜀国主不同,是非常有战略定力的人,认准了国家要走的路,就坚决执行下去,长久经营才能出成果。
两浙太小,不足以与中原,河北,关中,齐地等争雄,那干脆就称臣,不去想争夺天下的事,专心治国理民。
所以在他治下,百姓富足,国家安定,千年之后人民还记得他的功劳。
相比之下,地域广袤许多的南唐,国主却摇摆不定,要争天下又不敢彻底和大周翻脸,要保守退让又舍不得自家皇位。
以至于往往做出很多前后矛盾的举措。
一开始李璟觉得自己是唐朝皇室之后,不甘偏安南方开始扩张,一扩张周军打过来了,吓得赶紧派人去慰问周军,表示愿意割地求和。
求和时又不愿放弃淮南偏安;等前线打败了问怎么反击;等人说了反击之策他自己不敢亲征;等败势无可逆转时候开始问大臣怎么办;大臣说没办法,天下大势已经定下;他把说话的大臣流放了。
南唐国主并不是能豁出去做事的人,想扩张却犹犹豫豫,不敢放开手脚;想偏安又心有不甘,觉得还可以努力一下。
结果两头做不好,到处得罪人,原本国力与周国相当的大国,两代人被折腾没了。
吴越王和大周皇帝就是豁得出去的人,一个想好了要一统天下,就敢举国之力御驾亲征,敢豁出去打。
一个想好了偏安一方,就不想其它,专心治国理民,造福百姓,直到天下一统,顺理成章归顺,不流血回归中国。
国主的摇摆对一国来说是致命伤。
而在此伐蜀之际,李璟又一次摇摆起来。
大周才出兵没多久,蜀国使臣几经辗转到达金陵,南唐国知道周军两路大举进攻蜀国的事。
因为东路走了长江,众多战舰船舶就差从他们脸开过去了。
蜀国来使也算不辱使命,巧舌如簧,以汉末三国时的曹魏、东吴、蜀汉为比,说明唇亡齿寒的道理。
来使的身份也不简单,是蜀国门下侍郎兼户部尚书、同平章事、司空、赵国公李昊的儿子李孝连,他娶了蜀国国主孟昶的女儿凤仪公主,既是高官,也是驸马。
派出这样的重量级人物,也看得出蜀国很急。
其实蜀国和南唐一个在长江游,一个在长江中下游,同时挨过大周的胖揍,原本就有联系。
六年前史从云打蜀国的时候蜀国派人向南唐国主求援过。
不过两家毕竟是表面兄弟,南唐表面答应,其实只是派兵在淮河边巡逻了一圈,国主当时犹豫,不敢和刚刚打败北汉的大周开战。
李璟一犹豫,次年大周收拾了蜀国,掉头就举国之兵来揍他,那时南唐反过来给契丹和蜀国求援。
蜀国也算地道,本着礼尚往来的原则,和长江下游哥两好的坚定友谊,同样派兵在汉中北面巡逻了一下了事,算是回礼。
总之两国的关系不说难兄难弟,也算表面兄弟吧。
原本是被史从云打怕的南唐国主之所以动心思是因为沿江巡检林仁肇奏疏。
说史从云和周军在蜀地,山高路远,这时是大好时机,如过给他三万人马,他愿意带兵往北,去夺回当初被史从云夺走的江北十四州淮南。
但这并不足以让李璟动心和安心。
最重要的是林仁肇想必是完全摸透国主既想占便宜,又怕事的性格,在疏中说了令国主动心的话。
林仁肇说这次他带兵去打江北,如果打回来了-->>
转码声明:以上内容基于搜索引擎转码技术对网站内容进行转码阅读,仅作介绍宣传,请您支持正版